在六盤水有中醫(yī)針灸師證書培訓班嗎
想了解更多請聯(lián)系左老師電話微信 v x 同步:一.五.二.四.零.七.一.七.三.二.六
灸法治病養(yǎng)生有哪些具體作用
灸法治病養(yǎng)生的具體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:
一是溫經散寒,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濡養(yǎng)作用,即通常所說的氣行則血行,氣停則血停。是說,血在經脈中運行,完全依靠氣的推動作用,某些致病因素,如感受寒邪因寒則血凝,情志不舒,氣機不暢致氣滯血瘀等,都能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而變生百病或使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(tài)。一個簡單的道理,血得溫則行,遇寒則凝,同樣氣溫則血運滑利,氣滯則血運澀滯,故氣血在機體的正常運行與客觀環(huán)境的變化密切相關。《靈樞?禁服》中說:"陷下者,脈血結于中,中有著(著)血,血寒,故宜灸之。"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,起到溫經通痹散寒的作用,所以灸法可用于治療各種因感寒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留滯凝澀引起的各種疼痛性疾病,尤以治療寒濕痹痛和寒邪為患之胃脘痛、腹痛、瀉痢、痛經等疾病,效果為顯著。類風濕性關節(jié)炎合并強直性脊柱炎被稱為不死人的癌癥臨床治療很是棘手,遇此疑難雜癥,據(jù)筆者的經驗必須應用重灸法配合火針才能治愈,唯需針具針法要協(xié)同配合,交相搭應,相互間發(fā)揮大的互補效應。
灸法
二是扶陽固脫,《素問?生氣通天論》中說:"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,則折壽而不彰。"說明陽氣在機體活動中的重要性。中醫(yī)認為,陽虛則陰盛,而陰盛則為寒、為冷、為厥逆甚至發(fā)生陽脫之證。脫證,是中醫(yī)急癥術語,癥見猝然昏倒,目合口張,手撒肢冷,面色蒼白,大汗淋漓,二便失禁,脈微欲絕,舌萎不出,這是因陰氣獨盛,元陽欲脫,陰陽有離決之勢,治則,益氣回陽,扶陽固脫。發(fā)生脫證的病人,陽氣衰微不能達于四肢末端則手足逆冷,脈微欲絕,遇此危候,急用大艾炷重灸,取穴神闕即肚臍眼配關元穴,神闕穴隔鹽重灸壯數(shù)不拘,以神清脈復為度,關元針灸并施用重補法。臨床常用艾條灸法來治療元氣不足,陽虛感寒的病人,如元氣不足而引起的遺尿、尿等待、尿痛、尿潴留、脫肛、子宮脫垂、胃下垂、月經淋漓不盡、寒濕帶下、習慣性流產、久泄久痢、痰飲咳嗽等;灸法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、安胎固經的作用,還有提高機體防御機能助陽散寒的功效,又可用于急性中風屬脫證者,急性腹痛、痛經屬寒證者,急性腰椎間盤突出之腎虛感寒者等各種臨床急癥,運用灸法均有立竿見影之效。
三是消瘀散結,《靈樞?刺節(jié)真邪》說:"脈中之血,凝而留止,弗之火調(不用艾灸治療),弗能取之。"氣為血之帥,血隨氣行,氣得溫則行,氣行血亦行。灸法能使元陽溫煦,氣機條達,營衛(wèi)和暢,故能消瘀散結。運用灸法這種功效,臨床常用于氣血凝滯的疾病如子宮肌瘤、卵巢囊腫、盆腔積液、乳腺增生、淋巴結腫大、滑膜炎并關節(jié)腔積液等。四是拔毒泄熱,在古代文獻中有"熱可用灸"的記載。灸法治療瘡瘍癰疽,首見于《黃帝內經》,唐代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明確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泄作用,如"腸癰(闌尾炎)者屈兩肘,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,則下膿血,即瘥""消渴(渴多尿多有似于糖尿病)口干不可忍著,灸小腸俞百壯"。
《醫(yī)學入門》中闡明了熱證用灸的原理:"熱者灸之,引郁熱之氣外發(fā),火就燥之義也。"《醫(yī)宗金鑒?癰疽灸法篇》中說:"癰疽初起七日內,開結拔毒灸宜,不痛,灸至痛,灸方止,瘡癰灸至不痛時。"總之,灸法能以熱引熱,拔毒外泄,用于治療外科瘡瘍初起以及瘡瘍潰久不愈,又促進愈合生長肌肉的作用;灸法能散寒又能清熱,說明當機體處于病理狀態(tài)下,該療法能起到雙向良性調治作用。